华西数产:0成本,打造可复制的“全员数字化”样本

 编者按:

关于“创新”,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马林曾深刻指出“…集团以前没做,现在做了的就是创新,创新就在我们身边…”。华西数产用其半年的AI应用实践,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生动诠释:他们以“身边的数字化创新”为破题点,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回答。

在日常工作中,周而复始的数据统计、报表整理和信息“搬运”往往是影响企业效能提升的“隐形壁垒”。

“深入思考各项工作的‘牛鼻子’,找到转型升级的‘破局点’。”正是遵循马林董事长关于“创新方法、突破重点”的这一深刻阐述,华西数产引入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全新变量,开启了一场“自上而下引导、自下而上探索”的全员AI“破壁”实践。

 思想创新:从“干数字化的事”到“用数字化干事” 

数字化转型的“关键一跃”,往往在于能否实现从“为数字化而转”,到“以数字化促转”的主动求变。华西数产的AI赋能探索,正是从领导班子思想上的“率先一公里”起步。

 “这个事,你可以先问问AI怎么看。”这句话已成为集团首席数字官,公司党支部书记、董事长丁云波的口头禅,他不仅鼓励员工跟AI比方案、拼创意、要效率,还在公司群里持续分享前沿AI成果,以亲身经历充当AI应用的“首席种草官”。

党支部委员、董事、总经理冮军,既是AI应用的推动者,也是AI知识的普及者,他多次为员工专题授课,将AI应用分享固化为每周生产运营会的必备环节,更积极与高等院校、行业协会共议AI赋能之道。

副总经理王韬则身体力行,利用零代码工具亲自开发管理软件,力证“人人皆可为开发者”的广阔前景。 

这些“关键少数”的率先示范,是引燃“绝大多数”创新热情的火种。为AI技术从云端走向基层、从概念落到实处,提供了最坚实的土壤与保障。在华西数产,数字化的真谛并不在于技术的叠加,而在于其能真正融入组织的文化血脉,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基因。

 路径创新:从“人机替代”到“人机共进” 

面对“AI取代人”的焦虑,华西数产的实践给出了温暖的回答:AI不是来抢饭碗的“对手”,而是解放生产力、激发创造力的“助手”。如今,为岗位量身定制的AI助手在公司已不鲜见,员工们主动成为提升自身效率的“产品经理”。 数字化思维正成为员工的“第二天性”,遇到难题,第一反应是叩问数字化的更优解 。曾经耗时费力的Excel报表与总结材料,在AI辅助下变得轻而易举。

从“要我用”到“我要用”,一字之差,是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文化蝶变 。

 价值创新:打造可复制的“数产样本” 

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“降本增效”?这场AI实践,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:核心抓手,并非硬件的简单更替或成本的极致压缩,组织与人员能力的数字化升维,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效率赋能。

通过AI的深度运用,过去需要多人接力、跨部门流转的复杂任务,如今一人便可高效闭环;以往需要反复打磨、多轮修改的策划方案,现在一次生成便能达到更高水准。更具深远价值的是,这场源于基层的生动探索,为更广范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数产样本”。这些围绕通用痛点打造的小工具,经过简单适配,就能作为推动效率革命的“轻骑兵”,在不同单位落地生根。

华西数产这场“自下而上”的数字化转型探索,以解决业务痛点为导向,以全员文化建设为支撑,打破了必须依赖“巨额投入、顶层设计”的传统思维。这种微创新模式不仅充分激发了组织活力,也将为加速推动集团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“数产样本”,贡献“数产力量”。